近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明確規劃期內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目標和建設任務,作為指導省內各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依據。
提出到2030年累計建成2720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575萬畝,以此穩定保障1220萬噸以上糧食產能。
把高效節水灌溉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規劃、同步實施,規劃期內完成56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
前 言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高標準農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要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進入新時代,我國糧食穩產保供既要保數量,還要保多樣、保質量、保生態,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迫切需要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進一步筑牢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國務院批復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明確了新一輪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標任務。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我省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如期完成國家下達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依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等重要文件,銜接國土空間、水利發展等相關規劃和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以下簡稱“國土‘三調’成果”),編制《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明確今后一個時期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目標和建設任務,作為指導各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依據。
規劃期為2021—2030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規劃基礎
一、取得成效
“十二五”以來,我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強資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了農田基礎設施,提升了耕地質量、農業生產水平和糧食產能。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2352萬畝。通過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內田、土、水、路、林等得到綜合治理,農田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大幅度提升了耕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推動了土地流轉,既保障了糧食安全,又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十二五”尤其是“十三五”以來,我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實施包括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土地整治項目、農田水利建設項目、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田間工程建設項目在內的農田建設項目,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夯實農業生產物質基礎。2018年新一輪機構改革后,我省快速理順管理職責,實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評價、統一上圖入庫”,打造廣東省農田建設管理信息系統,在全國率先實現高標準農田統一上圖入庫,信息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高質量推進了高標準農田建設。2018年至2020年我省連續3年獲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其中2019年以全國排名第一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是全國受激勵五省中唯一非糧食主產省,也是連續3年獲全國通報表揚中唯一非糧食主產省。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重超過六成,遠高于同期全國約40%的占比,居全國領先地位。
(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鞏固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了農田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推動了耕地質量和地力提升,鞏固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效降低了糧食生產受災損失,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撐。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20%,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持續提升了全省糧食安全保障能力。2018年至2020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從3227萬畝增加到3307萬畝,糧食單產從畝均370公斤增加到383公斤,糧食總產從1193萬噸提高到1268萬噸,農作物受災面積及其直接經濟損失從823.40萬畝、258.61億元分別減少到126.15萬畝、54.33億元,高標準農田建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農民生產經營收入明顯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合理歸并田塊、土壤改良、配套設施建設等措施,有效解決土地碎片化、耕地質量下降、設施不配套等問題,促進了農業規?;?、標準化、專業化經營,帶動了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加快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推動了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提高了農業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升了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耕地流轉率平均提高15%-20%,耕作機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部分地區農民直接流轉土地畝均增收達到300元,增加了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有效改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田塊整治、秸稈還田、溝渠配套、節水灌溉、林網建設和集成推廣綠色農業技術等措施,調整優化了農田生態格局,增強了農田生態防護能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投入品利用率,減少了農田水土流失,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了土壤酸化、潛育化和鹽漬化,保持了耕地土壤健康,提升了農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全省農業用水量、化肥施用量和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高標準農田建設功不可沒。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節水高效、生態友好,畝均節水、節藥、節肥率均在10%以上,推動了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有效促進了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為全省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主要挑戰
(一)建設任務十分艱巨。我省土地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根據國土“三調”成果,其中耕地面積2852.87萬畝,人均土地面積、耕地面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底,我省已建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重已經超過六成,剩余未建高標準農田耕地的立地條件、基礎設施和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加之我省非農建設占用耕地以及農田碎片化問題突出,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項目難度非常大。相比上一輪僅有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任務,新一輪全國規劃提出了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并重,同步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更加繁重。與此同時,受到前期尤其是“十二五”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偏低、建設內容受到限制,以及自然災害破壞、建后管護不到位等因素影響,部分已建成高標準農田不同程度上存在建設內容不完善、工程不配套、設施損毀等問題,農田碎片化、機械作業困難、地力退化等現象較為普遍,影響使用成效,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任務也很艱巨。新一輪全國規劃明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必須數量和建成質量并重、工程建設和建后管護并重、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相協調,要確保高質保量完成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必然面臨更多困難。
(二)資金籌措壓力較大。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高質量發展,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必須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加之受到材料費、人工費等建設成本不斷上漲的影響,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資需求明顯增加。同時,隨著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和使用時間的增加,以及管護標準和質量的提高,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資金需求也將明顯增加。從既有政策看,中央財政對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加的資金支持有限,超過一半以上資金需要依靠地方各級財政和社會多元投入資金的增加,在地方財政增收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要增加農田建設財政投入壓力不小,我省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籌措必然面臨更多壓力。
(三)管理管護任務加重。高標準農田建設涉及田、土、水、路、林、電、技等多個方面、多個部門,實施集中統一管理后,管理內容增加,協調范圍更廣,隨著2011-2020年新增高標準農田已建成以及新一輪改造提升項目的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管護面積和任務明顯加重。同時,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的問題,未能有效落實管護責任,管護措施和手段薄弱,日常管護不到位。加之,按照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的要求,對我省建成高標準農田管護利用要求更高,面臨更多考驗。
(四)質量水平有待提升。我省地屬丘陵地區,人多地少,土地碎片化問題比較突出,碎片化農田整合整治有待加強;土壤酸化問題嚴重,中低產農田占比超過50%,耕地質量提升任務艱巨。當前,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仍然處于低水平擴大規模階段,畝均投入偏低,建設質量和標準不高,未能充分體現綠色發展理念,新模式、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推廣應用不夠。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提升不足、生態環境保護改善不夠、防災抗災減災能力不強等問題較為明顯,數字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先進技術集成推廣應用不夠,未能普遍形成良田良制、良種良法、良機良藝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對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引領帶動作用發揮不突出。
三、有利條件
(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強力政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要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堅定不移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近年來中央1號文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均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作出部署。新一輪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提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強化省級政府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直接負責的責任制”,“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指標在省域內調劑,所得收益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采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多種方式,有序引導金融、社會資本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大舉措,進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高標準農田建設迎來了新一輪重要戰略機遇期。
(二)多年持續不懈努力,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了工作基礎。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省領導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堅持高位推動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機構改革以來,省農業農村廳立足農田建設管理事權職責統一的新起點,初步構建了農田建設集中統一高效管理制度體系,廣東省農田建設管理信息系統于2020年3月9日正式啟用上線,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農村部門全面承接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圖入庫工作。2021年6月,省農業農村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農墾總局聯合印發了《廣東省農田整治提升行動方案(2021—2025年)》(粵農農〔2021〕151號),從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撂荒耕地整治和復耕整治、提升耕地地力、確保良田糧用等方面部署了農田整治提升行動,為全省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持。
(三)堅持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營造了有利環境。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我國最寶貴的資源,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必須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新一輪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要及時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耕地保護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粵府函〔2021〕130號)中明確要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監督”,并且將其納入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和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內容。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這為全省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項目選址、建設管理、建后管護和嚴格利用等各項工作營造了更加有利的環境。
(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拓展了發展空間。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有利于聚集現代生產要素,促進農業規?;?、機械化、標準化、綠色化,打造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產業集群,保障糧食及重要農產品安全供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工作。《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求“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深化農業結構調整,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有力履行國家糧食安全廣東責任,分類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特色農產品穩產保供”,“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糧食生產重點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區域,集中力量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宜機作業的高標準農田,高質量完成國家下達的建設任務”。
(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領先,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2020年我省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1萬億元,連續32年居全國首位;產業繼續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初步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5G產業、數字經濟規模均居全國首位。我省經濟總量大、產業配套齊、消費空間廣、市場機制活、開放水平高,轉型升級、領先發展的態勢明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等多重國家戰略和先行先試政策在我省疊加,有利于我省在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引領高標準農田建設邁上高質量發展新臺階。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刻領會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守住耕地紅線的極端重要性,緊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區域,堅持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設數量和建成質量并重、工程建設和建后管護并重,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相協調,把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創新實施路徑,強化激勵約束,完善監督管理,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實現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推動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樹立廣東樣板、展現廣東擔當,為我省確保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提供更加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落實地方政府責任,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健全地方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加強資源和資金整合,提高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各類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
(二)科學布局、分區施策。銜接農業農村、國土空間、水利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和國土“三調”成果,科學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合理確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短板制約、主攻方向、產能目標和建設重點,推行差異化措施,確保建設成效。
(三)建改并舉、注重質量。在按期保質保量完成新增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已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優先選擇建成年份較早穩定種植糧食作物的建設區域,切實解決部分已建高標準農田設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建設標準低等問題,有效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
(四)綠色生態、協調發展。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高標準農田規劃、立項、實施、驗收、管護和利用全過程,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壤污染,實現綠色發展。建立健全“政府領導、部門牽頭、多方協作、上下聯動”管理體系,加強各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高位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五)示范引領、整體推進。統籌水土資源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將本地區全部耕地統一規劃,合理安排建設時序,以高標準農田整區域推進、綠色農田、數字農田、宜機化改造、土壤改良等示范為引領,整體推進本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更高質量。
(六)監管有力、良性運行。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強化高標準農田產能目標監測和評價,推動耕地質量與產能水平同步提升。健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機制,落實管護主體、管護責任和管護經費,確保工程長久發揮效益。
(七)數字賦能、良田糧用。建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農田建設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管理管護更加科學精準。強化糧食生產利益補償機制和種糧激勵政策,引導高標準農田集中用于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
三、建設目標
規劃期間,通過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集中力量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宜機作業的高標準農田,大力推動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田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耕地質量顯著提升,形成一批“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高標準農田,進一步提升我省糧食生產能力、筑牢糧食安全根基,全省畝均糧食產能達到900公斤。確保到2025年累計建成2670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213萬畝,以此穩定保障1200萬噸以上糧食產能。到2030年累計建成2720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575萬畝,以此穩定保障1220萬噸以上糧食產能。把高效節水灌溉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規劃、同步實施,規劃期內完成56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
到2035年,通過持續改造提升,我省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綠色農田、數字農田、宜機化等建設模式進一步普及,農田建設管理、建后管護、耕地質量和生產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確保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為我省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筑牢更高層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目標。
——田。通過合理歸并和平整土地、坡耕地田坎修筑,實現田塊規模適度、集中連片、田面平整,耕作層厚度適宜,山地丘陵區梯田化率提高,滿足宜機化作業要求。
——土。通過培肥改良,實現土壤通透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強、酸堿平衡、有機質和營養元素豐富,著力提高耕地內在質量和產出能力。
——水。通過加強田間灌排設施建設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等,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用水效率和農田抗旱排澇標準,實現旱澇保收。
——路。通過田間道路建設、橋涵配套,提高道路通行質量、荷載標準和通達度,合理增加路面寬度,滿足農機作業、生產物流要求。
——林。通過農田林網、岸坡防護、溝道治理等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農田防御風沙災害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
——電。通過完善農田電網、配套相應的輸配電設施,滿足農田設施用電需求,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
——技。通過工程措施與農機農藝技術相結合,推廣數字農業、良種良法、病蟲害綠色防控、節水節肥減藥等技術,提高農田可持續利用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
——管。通過高標準農田規劃、立項、實施、驗收、管護和利用全過程的管理和監控,確保建成的工程設施在設計使用年限內正常運行、高標準農田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
第三章 建設布局和建設任務
一、建設布局
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業農村發展要求,充分利用國土空間規劃和“三區三線”統籌劃定成果、水資源利用規劃、國土“三調”及年度變更調查成果等,綜合考慮水土光熱資源環境條件,突出提升糧食產能,進一步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以國土“三調”及年度變更調查中的現狀耕地為基礎,以“三區三線”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區域,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并重,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著力打造我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基地。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重點圍繞糧食生產功能區、永久基本農田、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糧食類)、種子基地等區域開展建設。要把符合條件的撂荒耕地、新增耕地和國土“三調”中的即可恢復和工程恢復地塊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做好與大中型灌區等水利建設項目的銜接,優先將大中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建成高標準農田。原則上,新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成后要全部用于糧食生產。
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原則上選擇已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穩定種植糧食作物、區位條件好、改造后增產增收效益明顯、土地流轉率較高、群眾積極性高的建設區域;對于已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水毀等自然損毀較嚴重的建設區域,可納入改造提升任務。
支持在具有灌溉條件的旱作農業區和現代化水平及土地流轉率較高的水稻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項目。
二、建設任務
根據國家下達我省的建設任務,銜接國土“三調”成果,基于各市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等基礎因素,兼顧耕地資源、糧食產量、水利發展等其他因素,提出規劃期內我省各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及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規劃實施過程中,根據各市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變化等情況,可按照程序對各市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任務實行動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