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僅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關系“雙區”建設中“可持續發展先鋒”理念、提升城市災害防御能力、構建城市綠色發展新格局的實現。為提升深圳市地質災害防治能力,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深圳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日前,經深圳市政府同意,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制定的《深圳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印發執行。
該《方案》指出,2020年汛期深圳屬氣象災害偏重年景,呈現“暴雨集中、龍舟水活躍、強對流天數多、臺風影響偏重”等特點。結合地質環境條件及近年我市地質災害致災特點,2020年深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斜坡類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為汛期(4-9月),尤其在龍舟水和臺風季節帶來的強降雨影響期間應重點關注??紤]到工程因素的影響,全年都要防范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
《方案》提出,深圳今年將強化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實施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重點工程,持續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打造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增強市民群眾安全感。
目前,深圳已綜合劃定32處“斜坡類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20處“巖溶塌陷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和3處“地面沉降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并提出防治要求及對策,明確各區和職能局的分工和責任。
《方案》要求,全市各區和相關職能局要統籌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計劃、立項、資金、實施等各項工作,要進一步完善我市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綜合治理體系和應急防治體系,提高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管理水平,以最大限度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要從源頭控制地質災害的發生,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加強專業監測,及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加強宣傳培訓工作,繼續推進區域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各類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加強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做好應急搶險的響應準備、高效有序處置,以及應急調查(勘查)技術隊伍、應急隊伍和專家庫建設、應急物資儲備等保障工作;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的限期治理,建立隱患點臺賬與核銷,加強維護管養、行業監管,完善協同聯動機制;同時將地質災害隱患防治與生態提升相結合,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范疇。
這些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要小心
深圳2020年地質災害防范的重點區域位于人口密集、工程活動強烈地區,以及供電、供水、供氣、通信等重要生命線工程沿線等存在地質災害隱患區域,主要包括斜坡類、巖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
(一)斜坡類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
1、玉塘上新圍—石巖水田—大浪橫浪片區;
2、光明鳳凰—白花—觀瀾大水坑—觀湖新田—樟坑徑片區;
3、梅林—銀湖—筆架片區;
4、銀湖旅游中心西側、清水河西側、圍嶺公園片區、沙灣路西北側
5、平湖甘坑—坂田上雪—布吉—木棉灣—南灣丹竹頭 片區;
6、坪地紅花嶺片區;
7、碧嶺街道碧嶺—黃竹坑;
8、坪地白石塘—發岡埔—水背—牛眠嶺;
9、龍田湖洋坑—坑梓井水灣;
10、馬巒街道馬巒—赤坳—石井金龜;
11、葵涌洞背—官湖—徑心水庫—壩光;
12、石井田心—水祖坑;
13、大鵬上圍—南澳水頭沙—吉坳山;
14、南澳東山—楊梅坑—鹿咀;
15、松崗碧頭—幸福村—公明蓮塘水庫—新湖圳美;
16、馬田下石家—松崗廟仔坑—公明田寮—玉塘念坑—沙井牛過路—福永立新水庫;
17、桃源居—鐵崗水庫—留仙洞;
18、小鏟島—大鏟島、大小南山片區;
19、石巖朗心—西麗牛成;
20、龍華虎坑—大浪船坑—鳳凰鵝頸水庫;
21、坂田和磡—民治樟坑—梅林關;
22、觀瀾大湖—牛湖;
23、龍城黃泥湖—回龍埔—格坑—橫崗荷坳—山子下;
24、沙頭角伯公坳—鹽田—梅沙—碧嶺;
25、龍崗西湖村—盲塘坳;
26、龍崗赤石崗—浪背—坑梓石橋瀝—金沙—龍田貓公—南布一帶;
27、馬巒赤坳一帶;
28、葵涌虎地排—羅屋田水庫
29、深汕鲘門鎮北側
30、赤石鎮北側、南北側、東北側一帶
31、小漠鎮的西側、北側—鲘門鎮東南
32、鵝埠鎮的西側、西南側一帶
(二)巖溶塌陷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
1、荷坳—龍崗中心區;
2、龍田街道龍田世居;
3、龍田長坑;
4、龍田老坑村;
5、坑梓秀山新村小區—杓麻嶺;
6、碧嶺沙坑—赤子香村—烏泥浪巖;
7、石井福民路東—草鋪社區;
8、石井井子嚇村—矮嶺村—咸水湖村;
9、石井樹山背村西;
10、葵涌
11、龍翔大道—龍平大道一帶;
12、橫崗茜坑;
13、赤石崗—底下田一帶;
14、坪地;
15、龍田文化新村—坑梓街道辦;
16、龍田長坑;
17、龍田盤古石—西坑村;
18、碧嶺育才小學南—翠峰綠洲—湯坑北;
19、牛角龍村;
20、馬巒坪環—東縱紀念館—石井橫塘院式小區—樹山背;
(三)地面沉降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
1、沙井民主村—機場北;
2、前海灣;
3、歡樂海岸西—深圳灣體育中心—蛇口深圳灣大橋
上述地區受強降雨、工程活動等因素影響,可能誘發滑坡、崩塌、泥石流、巖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應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予以重點防治,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